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新動能澎湃 灣區青年“創”出新天地
“七一”前夕,一片片紅色的“旗海”飄揚在香港街頭,巨型海報和宣傳畫在維多利亞港兩岸亮相,張貼著“同心同慶,共創未來”慶祝標語的叮叮車在港島行駛……處處洋溢著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6周年的喜慶氣氛。
和往常一樣,早上7點多,香港執業會計師蔡仲豪從家中出發,乘坐跨境巴士經深圳灣口岸來到深圳前海。9點前,他準時踏入前海國際稅務師大廈18樓的國正鄭鄭稅務師事務所,開始新一天的工作。
大廈以南,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一期的建筑群從高空俯瞰是一個繁體字“夢”。
2017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見證《深化粵港澳合作 推進大灣區建設框架協議》簽署。今年4月,總書記在廣東視察時強調,要使粵港澳大灣區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范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不久前召開的省委十三屆三次全會提出,要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在牽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
跨過深圳河,越來越多香港青年來到前海追逐夢想。作為粵港澳合作的三個重大平臺之一,前海“精耕細作,精雕細琢,一年一個樣,一張白紙,從零開始,畫出最美最好的圖畫”。一顆顆夢想種子飄落在前海這片熱土上,生根發芽,結出累累碩果。
夢想孵化之地 “前海是最適合的一片土壤”
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北區,這里的港式風格建筑高低錯落,鐵制的樓梯連接其間,倚欄而立,仿佛走進了港片的拍攝地。
去年7月開園以來,夢工場北區一期已入駐了5家創業加速器,Bays Work加速器便是其中之一。走進這個小天地,深綠色馬賽克墻磚上,繁體漢字和粵語拼音組成香港地鐵站名,讓來過這兒的香港青年都不禁感嘆一句:“好似搭港鐵來返工。”
香港青年鄭思怡的微信簽名是“一枚前海人”。而在2016年第一次到訪前海時,這里還是一片陌生的土地,她用導航都找不到路。
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發布,為前海經濟社會發展擘畫更加美好的藍圖。同年,前海還推出了“港澳青年招聘計劃”,鼓勵港澳青年到前海就業、創業。
“我感受到更大的機遇正在前海迸發,要加快腳步跟上大潮。”一年后,鄭思怡投資的Bays Work加速器項目在夢工場北區正式開業,主要服務建筑科技、數字時尚與數字內容創造領域的成長型團隊,通過空間運營為企業提供辦公空間服務平臺,并為企業提供工商服務、財稅規劃、創新投融資等專業服務,幫助它們走上發展快車道。
貝氏韻律動是最早入駐Bays Work的企業之一。走進這片淺色治愈系風格的空間,香港青年陳欣蔚正在對學員進行培訓。“我們機構在香港有15年經驗。這套韻律運動,可以幫助患有多動癥、專注力不足、發育遲緩的小孩重啟大腦的發展。”她介紹道。
“入駐前,我考察了內地多個城市,發覺深圳是適合我們發展的城市,而前海則是最適合的一片土壤,雙15%的稅收優惠等政策吸引力十足。”陳欣蔚說,經過半年的發展,她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希望通過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讓這樣的訓練造福更多家庭。”她說。
如今,前海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夢想“孵化之地”。
“夢工場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辦公場所、人才公寓,還能申請各類創業補貼。”香港設計師、元覺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鄧卓越分享道。來自香港的前海主題派對文化團隊于去年10月入駐,創始人周杰十分喜歡這里的開放辦公區域,“打破了傳統辦公區域的條條框框,讓人感覺很放松,讓團隊工作形式更加多樣。”周杰說。
目前,深港青年夢工場已累計孵化香港創業團隊460個。
越來越多的青年來前海干事創業。截至2022年4月,前海累計認定香港籍高端和緊缺人才835人次,發放9批次港澳青年專項扶持資金共計超1.5億元。“港澳青年招聘計劃”累計推動406名港澳青年在前海就業,同比翻兩倍;在前海就業的香港居民達7562人,同比增長107%。
為了讓更多港澳青年在這里落地扎根,前海不斷在制度創新方面探路,推出企業登記“秒批”,企業開辦“一窗通”,外商投資“一口受理”平臺……同時,通過“深港通—注冊易”“深澳通—注冊易”,港澳投資者可以在港澳辦理前海商事登記,已有43家港澳企業完成登記。今年一季度,前海合作區實際使用港資11.85億美元,占深圳比重達60%,擁有港資企業近萬家。
科技創新之地 年輕人的創意在這里落地
走進深圳市工匠社科技有限公司,映入記者眼簾的是兩個三層白色矮柜,擺放著20余個外觀各異的競技格斗機器人。這家年營業額數千萬元的創業公司,宛如一位鐘愛機甲的熱血青年的秘密倉庫:隨處可見的機甲樣式機器人,辦公桌上散落著拼裝零件、電路板、電焊工具……
工匠社創始人招俊健正帶領團隊攻堅新一輪面向日本市場的海外眾籌。他們推出的“鋼騎機器人”最新一輪海外眾籌效果超出預期,僅在預熱階段的第二天就收到100多封意向郵件。
“我們是地道的大灣區企業——創始成員來自佛山,總部設在深圳,核心部件在東莞生產,在香港設立海外營銷團隊,通過開放大門走向世界。”招俊健說。
2014年,招俊健和創始團隊懷揣著“打造中國高達”的夢想來到前海,在創業大賽亮相之初便獲得10余萬元初創資金,令他們印象深刻:“在這里創業,只要你有好想法,就能獲得支持。”
彼時,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剛剛開園,深圳前海蛇口自貿片區還未掛牌成立,離《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對外發布還有5年。而工匠社已成為首批入駐的企業,種下夢想的種子。
“那時的前海就像個大工地,到處都在修路,周邊也沒什么配套。”回顧起創業初期的時光,招俊健不禁感慨變化之大,“如今,我們的團隊規模已擴大到最初的10倍,眼看著一批又一批團隊入駐夢工場,越來越多志同道合的人在這里追尋夢想。”
工匠社的機器人能夠從圖紙變為產品并快速迭代,粵港澳大灣區的科技創新鏈條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撐。
工匠社團隊正在為新一代產品進行技術攻堅,這廂,資深硬件工程師廖建華在設計軟件上大展身手,調試新產品的集成電路;那廂,工匠社創始人之一、總經理關健泳驅車前往位于東莞的德晟科技有限公司與合作伙伴洽談。在那里,第四代機器人的核心部件——馬達舵機實現量產,性能不斷優化升級。
“我們花了三年時間研發攻堅,與東莞制造企業合作,大灣區完備的智能制造產業鏈為我們節約了生產成本。由于它具有極佳的操控性、靈敏度和抗擊打特性,不僅可用于格斗機器人,還在制造業、物流等多場景廣泛應用。”關健泳說。
如今,大灣區正積極構建“兩廊三極多節點”創新格局。深圳前海作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中的重要一環,全方位鼓勵科創,科技、資本、人才皆匯聚于此。
同樣是首批入駐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團隊,天空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研發的生命健康監測與人員安全生產管理系統,已應用于電力、基建、建設等多個工程項目,并獲得多輪融資,“在這里我將idea變成產品,實現了創業夢。”該公司創始人姚震邦說。
9年間,工匠社獲得了騰訊A輪數千萬投資,還獲得了近億元人民幣B輪融資。“我們的年營收額從2016年的幾十萬發展到現在五千萬,市值約11億元,打開了三大洲、8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大門。在前海實現了從無到有,再到無限可能。”招俊健說。
制度創新之地 “服務大灣區企業更高效便捷”
位于深圳前海桂灣片區,全國首座以稅務師命名的大廈——前海國際稅務師大廈年初揭牌。走進18樓的國正鄭鄭稅務師事務所,操著一口港普的蔡仲豪正在給內地同事培訓,講解香港“經優化的離岸收入豁免制度”,幫助同事掌握兩地的專業知識。
“成為聯營稅所的管理合伙人后,我負責日常的管理決策以及協調香港與內地的工作。”在新崗位半年,蔡仲豪遇到了不少挑戰,不同的語言、習俗、制度,讓他加速學習和成長。
而在這家聯營稅所的創始合伙人鄭康祥看來,“跨過深圳河去拓展生意”,是再尋常不過的選擇。他擁有40多年內地與香港業務往來的經驗,隨著珠三角地區與香港商貿聯動愈發頻繁,跨境稅務和審計業務的需求也與日俱增。然而,由于缺乏執業資格、港人不能在內地成立專業服務機構等限制,鄭康祥的跨境業務一度阻礙頗多。
“以前,涉及內地與香港兩地的案例,我必須先找到一個內地合作伙伴,大家談妥了報價、合作方式、實施方案等,再一起為客戶提供服務。不僅中間環節多、效率低,也不免會讓客戶有所擔憂。”他說。
聯營稅所的成立,見證了大灣區以前海為試點打破制度藩籬,邁向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
2021年,《港澳涉稅專業人士在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執業管理暫行辦法》發布,放寬了港澳涉稅專業人士執業限制。鄭康祥得以通過備案在前海獲得執業資格,并與合伙人共同成立了國正鄭鄭稅務師事務所有限公司,這也是深圳第一家深港聯營稅務師事務所。“有了這個身份,服務大灣區企業將更加高效便捷。”他說。
“這是去繁從簡、促進大灣區規則銜接的有益嘗試。”深圳市稅務局局長郭曉林說,此舉既為港澳專業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也有助于內地涉稅服務行業形成與國際接軌的服務標準體系。目前,已有74位港澳涉稅專業人士辦理完成跨境執業登記,7家聯營稅務師事務所完成行政登記并已實際開展業務。
《關于支持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涉稅服務業創新發展的十八條措施》正式實施、《助推前海涉稅服務業集聚區建設十五項舉措》發布……在政策支持下,前海正加快推動港澳專業人士跨境執業從制度突破到實踐突破,也為前海打造全國涉稅服務業發展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以來,首批30余家全國知名涉稅機構集中簽約入駐前海涉稅服務業集聚區。
蔡仲豪發現,內地與香港恢復全面通關后,跨境涉稅和審計業務顯著增多,作為“橋梁”的聯營稅所,也迎來了發展好時機。他透露,目前聯營事務所已有2名港澳籍合伙人獲得內地的執業資格,團隊共有約30人,下半年將進一步擴展至約40人,預計收入增長可達20%。
不久前,在前海落地的進口企業境外“不落地購匯”支付貨款業務,是十年來跨境人民幣進口貿易結算的重大突破——這樣的制度創新成果層出不窮,高峰期時,前海每3天就推出一項制度創新成果。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縱深推進“軟聯通”,把“制度之異”變為“制度之利”。以前海為例,截至今年4月,前海已累計推出制度創新成果765項,在全國復制推廣76項。
開放之地 背靠灣區,連結世界
6月19日,“同心筑夢大灣區”深港青年組織交流活動啟動,鄭思怡和近30名來自前海和南山的青年一道,從深圳灣口岸出發,前往香港數碼港、香港理工大學等地參訪交流。
她留意到,從7月1日起,“港車北上”即將實施,南沙慶盛站至香港高鐵班次增加至7趟,“從香港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尋找商機更便利了!短短數年間,我見證了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的落成,這為跨境合作提供了更多可能。”鄭思怡說。
大灣區首個5G智慧港口媽灣智慧港開港、深圳機場獲批全國首個航空貨運短途駁運安保鏈試點……“海陸空”的打通讓前海離高水平對外開放門戶樞紐的目標更進一步。
得益于對外開放,前海這個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引擎正釋放出源源不斷的澎湃動力。
2022年,前海實際使用外資58.64億美元,占深圳市的53.5%、廣東省的21%。前海國際人才港累計服務前海企業1200余家,幫助400多家企業與上下游達成意向合作;累計服務國際人才超60萬人次,高層次人才數量同比增加103%。
在新的工作崗位上,蔡仲豪深切感受到前海與香港的“雙向奔赴”。
在中集前海國際中心,他在一場企業資源對接會上被“包圍”,企業代表爭相向他咨詢各種問題——“內地企業到香港設立分公司應該怎么做?”“香港企業到前海發展可以享受什么稅收優惠?”“兩地均有業務的企業應該如何處理員工稅收問題?”
“在前海,我們不僅能享受租金、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有利于降低經營成本,把更多資金投入到人才聘請,不斷把事務所做大做強;同時集聚區帶來的品牌效應,也讓我們有機會接觸更多潛在客戶。”蔡仲豪說,事務所正推進深港兩地稅務人才雙向交流計劃,希望促成更多交流和互相學習的機會。
同時,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的建設,讓大灣區與世界的距離更近。
“在前海,我們可以利用整個大灣區的創新產業鏈資源,同時用好香港、澳門平臺,更加便利地參與國際市場競爭。”招俊健不久前參加了澳門Beyond國際科技創新博覽會,第四代格斗機器人大放異彩,工匠社收到不少北美客商的合作意向。
身在前海,背靠灣區,連結世界。夢想的萌芽在此茁壯成長、枝繁葉茂,在全球競爭中展現澎湃生命力。
手機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