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寶安區科創局:助推科技創新賦能 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近日,《深圳國家高新區“十四五”發展規劃》正式印發。寶安園區被定位為發揮先進制造產業基礎雄厚、規模以上制造業企業集聚的優勢,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引領區。園區將依托尖崗山-石巖南片區、西鄉鐵仔山片區、新橋東片區,構建“兩軸三組團”的區域空間結構,重點發展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制造裝備、綠色低碳、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空天技術、深地深海等未來產業。
這3大國家高新區的建設,同時也成為了寶安區科創局剛剛公布的“1+3+5+10+10”的工作路線圖中的那個“3”。去年9月召開的寶安區第七次黨代會,提出了加快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高地這個總抓手。接下來2022年1月7日召開的寶安區委七屆二次全會,著眼于寶安當前發展最現實、最迫切的需求,提出了“422133”發展主框架,以此為核,重點攻堅,加快建設世界級先進制造城、國際化灣區濱海城、高品質民生幸福城。與此一脈相承的是,2月18日,寶安今年一號文繼續聚焦先進制造業,形成了賦能先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1+4+56”政策體系。
從謀篇布局、把舵定向到后續的規劃、細則,可以看出寶安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高地擲地有聲。深圳市給予的寶安3大國家高新區定位也著眼于此。寶安科創局此次“1+3+5+10+10”工作框架可以說應運而生。乘東風,起長風。對標“422133”主框架中“4”所指代的四大制造業片區,寶安區科創局從中遴選出桃花源科技創新生態園升級建設的“一園帶動”引領作用,作為框架中首當其沖的“1”,加上3大國家高新區建設的支撐,從硬核的“雙高”企業到創新文化的軟實力五大引擎驅動以及各具優勢的“10”大高端研發平臺、“10”大創新集聚區,似音符、有表情、道期許,勾勒出寶安以高水平科技創新支撐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脈絡和未來面貌。
引鳳
推動桃花源科技創新生態園升級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寶安已擁有較為雄厚的產業基礎。制造體系完整、鏈條完備、配套齊全、生態優越,全國罕有,打造了從需求驅動、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變的“寶安樣板”。作為有著雄厚產業基礎的制造業大區,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大背景下,寶安用創新驅動引領了寶安“智造”新的篇章。相關數據顯示,2021年,寶安已擁有工業企業超過5萬家,智能制造、電子信息產業深嵌全球產業鏈,全市20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中,寶安有9個集群增加值位居第一。全區全年規上工業總產值增長15.5%,一年內連續跨越8千億元、9千億元兩個大關,增加值貢獻率全市第一,創2012年分區以來新高。
近年來,寶安形成了“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高科技產業園”的全鏈條創新載體體系,重點打造了一批以“科技桃花源”為標識的科技創新園,總數達到88家,國家級孵化器總量達到14家,全市第一。這一切,得益于寶安區對科創園的全方位助力:制度上通過實施并動態完善園區考核辦法,利用考核獎懲激勵園區加速轉型升級,提升孵化實效;人員上通過開展科技企業孵化器從業人員培訓班、創新創業導師等專業項目,幫助園區提升人員的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服務上通過舉辦政策咨詢一對一服務、政策宣講會、知識產權一對一等活動,送服務上門為企業解決疑難雜癥。
目前,國家高新區寶安園區以占全區5.9%的面積貢獻了全區17.6%的工業總產值,每平方公里的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密度達到63家。全區建成各類創新產業空間近800萬平方米,入駐科技企業8000多家。良好的創新環境也促進了創新主力軍的增長,到今年上半年,寶安國高總量預計將突破6500家,有望連續5年蟬聯廣東省區縣第一。
在“1+3+5+10+10”的工作路線圖中,首當其沖的“1”便是一園帶動,寶安區科創局將主導加快推動桃花源科技創新生態園升級建設,制定準入條件,招引一批上市企業、擬上市企業、總部企業和高端科研機構,打造寶安五星級總部驛站和產業會客廳。后面的“3”為戰略支撐,以尖崗山-石巖南片、西鄉鐵仔山、新橋東等3大國家高新區建設為支撐,統籌空間、交通、產業等要素,摸清各個片區可挖潛的空間,形成系統性的行動推進計劃,加快布局一批重大創新平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在高新區集群集聚發展,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引領區。
深圳大學博士后、深圳市港澳經濟研究會會員楊海波認為,該路線圖是廣深港澳科技走廊的重要一環,也是“422133”工作主框架的具象化體現,還是打通產學研“三螺旋”的實現路徑,更是寶安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城的重要推手。
融合
對接前海、香港科技服務資源
有著大灣區核心區位優勢的寶安區,在科技創新驅動制造業發展領域還聯動其前海釋放擴區戰略效應。寶安區將通過建立健全與港澳產業協同聯動、市場互聯互通、創新驅動支撐的發展模式,建成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強、創新策源能力強、協同發展帶動能力強的高質量發展引擎,積極推動深圳灣優質發展圈并融入深港合作。具體表現為,高質量建設前海(寶安)深港創新集群區,依托騰訊“互聯網+”未來科技城、深中通道門戶區、深港先進制造業合作區,深化寶安與前海聯動發展,加強創新鏈協同,將前海(寶安)片區打造成為科技成果轉換承載地、先進制造產業集聚區和國際高端功能機構集聚區;依托深港先進制造業合作區建設,完善創新生態,加快產創融合發展,為深港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落地提供支持保障;引進一批應用技術類院校和科研機構。圍繞服務前海和支撐先進制造業發展,建設深圳創新創意設計學院,推進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術創新中心建設。通過引進香港先進的技術優勢資源和現代產業服務模式,結合寶安產業優勢提供應用研發、技術支援、人才培訓、知識產權服務,形成優勢互補,促進兩地先進制造業的全方位融合。
在“1+3+5+10+10”的工作路線圖中,這一領域的工作細化在5大創新引擎中的“科技服務賦能”:積極對接前海、香港的科技服務資源,加快引進一批研發設計、成果轉化、知識產權咨詢、檢驗檢測等服務機構,集聚更多創新要素資源。
在楊海波看來,未來,路線圖要增加科技轉化能力,將星星之火的“增量”形成星火燎原的“存量”,同時要利用好前海擴區,加大和港澳的合作,吸引高品質的科技中介組織。(李薇 陳云強)
“1+3+5+10+10”工作路線圖
部署實施29項重點工作
●“1”為一園帶動,加快推動桃花源科技創新生態園升級建設。
●“3”為戰略支撐,以尖崗山-石巖南片、西鄉鐵仔山、新橋東等3大國家高新區建設為支撐,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科技創新引領區。
●“5”為五大引擎:
引擎一:“雙高”企業引領。
引擎二:市場導向型研發創新。
引擎三:集群集聚創新。
引擎四:科技服務賦能。
引擎五:創新文化聚力。
●謀劃“10”大高端研發平臺:
加快推動建設國家集成電路材料技術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工業互聯網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國家級企業技術創新中心、新能源電池實驗室、深港智能制造共性技術創新中心、大連理工大學深圳研究院、高端先進制造創新中心、空天技術創新中心、智慧海洋研究院、中清欣達膜技術研究院等。
●謀劃“10”大創新集聚區:
鐵仔山數字智能創新集聚區、尖崗山研發總部和軟件信息服業創新集聚區、航城工業互聯網創新集聚區、龍王廟電子材料創新集聚區、立新湖高端醫療器械創新集聚區、沙井新一代信息技術創新集聚區、新橋激光產業創新集聚區、松崗綠色制造創新集聚區、燕羅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創新集聚區、石巖南超高清視頻顯示創新集聚區,區科創局將根據條件成熟情況逐步推進。